顯示具有 大事紀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大事紀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

【 2022五股濕地夏日賞燕季活動取消】

大自然的事物有時總是令人難以預料,8/6及8/7週末兩場賞燕季活動,當天現場的燕群聚集狀況相當不理想,難以讓大家感受到壯觀的景象,燕群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如往常在賞燕平台附近聚集,這是舉辦賞燕季活動以來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,民眾難免會感到失望,而解說志工們則感到相當無奈與挫折,卻也無可奈何…

8/9晚上再去觀察一次,燕群的數量稍微多了一點點,但整體來說不夠理想,無奈之下只好宣佈8/13及8/14的賞燕季活動取消,已寄出通知報名的參與者活動取消的消息,但還請大家互相通知,以免專程前來卻撲了空。

志工們後續會進行觀察,試著了解燕群是提早離開往南遷徙了?或是夜棲的地點有了變動,在五股濕地的其他位置?或甚至不在五股濕地內大量夜棲?或是群聚的時間有所改變?
希望能對燕群有的狀況有所掌握,未來還有機會再邀請大家一起來欣賞燕群飛舞的壯觀畫面。

天空中沒有什麼燕子在飛舞

水池邊也難以見到燕子在此喝水

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

五股溼地黃鼠狼現蹤

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與荒野共同守護棲地多樣性

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合作,於2004年認養「五股濕地生態園區」,共同維護五股濕地的生態環境,園區內保留多樣的棲地環境,孕育著不同的動物在其中棲息,2019年透過設置紅外線自動照相機進行調查,拍攝到黃鼠狼在五股濕地活動的身影,同時也拍攝到其他不易目擊到的動物,見證了五股濕地保留下的草地與樹林,守護住生態環境,讓平地已罕見的黃鼠狼得以現身,荒野呼籲應當重視台灣的生態環境,將荒地保留下來,除了保留生物生存空間之外,也留給後代子孫永續的生存環境。

「二重疏洪道」為大台北地區防洪的重要設施,曾經因疏於管理,遭到偷排廢水、亂倒垃圾及廢土,甚至還有非法工廠設立,造成生態環境惡化,幸好後來環境獲得了改善並成立「五股濕地生態園區」,2004年起由荒野保護協會認養,與高管處一起共同守護五股濕地,進行分區管理,除了腳踏車道及停車場等公共休閒遊憩空間外,部份區域營造成濕地環境,其餘大部份區域則讓其自然形成高草叢的環境,讓園區內保有棲地多樣性,供不同的生物使用,偶有志工目擊到黃鼠狼活動的身影,但因為黃鼠狼生性隱匿,不容易被觀察到,要拍攝到照片更是困難,因此對於五股濕地是否有黃鼠狼,一直不敢抱持著肯定的答案;直到2010年,二重疏洪道內發生黃鼠狼遭到路殺,才第一次拍攝到黃鼠狼的照片,但之後鮮少再有目擊到黃鼠狼的紀錄,對於五股濕地是否還有黃鼠狼棲息,仍是大家心中想解開的疑問,2019年,為了針對不容易直接觀察到的物種進行調查,挑選在曾經目擊過黃鼠狼身影的區域,選擇適合的位置設置紅外線自動照相機,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,果然拍攝到黃鼠狼的身影,而且不只拍到一次,黃鼠狼偶爾就會在鏡頭前現身,證實五股濕地確實有黃鼠狼棲息。

發現黃鼠狼的消息公佈後,除了許多人讚嘆黃鼠狼好可愛之外,也驚訝的表示原來如此高度開發的平地區域竟然仍有黃鼠狼,對於從被開發破壞後看似沒有生機的荒地,變成充滿驚奇的荒地感到不可思議。黃鼠狼又被稱為華南鼬鼠,是台灣特有亞種,目前在台灣主要棲息在海拔1,000公尺以上,平地已相當罕見;黃鼠狼以鼠類、鳥類、鳥蛋、蛇類、蜥蜴類及大型昆蟲為主食;在陸域生態系中,鼠類常扮演重要的角色,鼠類雖然體型小,但通常繁殖的速度相當快,如果數量過多,生態系就會產生很多問題,而黃鼠狼就是負責控制鼠類的掠食者之一,因此設置自動相機初期觀察到小黃腹鼠在夜間頻繁的活動,看來有充足的食物可以供給黃鼠狼,要拍攝到黃鼠狼應該不是問題,果然在設置2週後就在3個不同的地點拍攝到黃鼠狼現身,除了黃鼠狼之外還拍攝到其他平時不易見到的動物的身影,如保育類的黑眉錦蛇、臭鼩(錢鼠)、鼩鼱等,為五股濕地增添了多筆物種的紀錄,顯示五股濕地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,之前的資料都低估了五股濕地的重要性,應該要更加重視五股濕地的生態環境。

五股濕地生態園區除了有讓水鳥可以前來棲息度冬的濕地生態系外,也保有能夠讓黃鼠狼居住在大台北地區的陸域生態系,守護全臺生態環境需要全民一起努力,荒野呼籲國人應當共同重視生活環境品質,將更多天然荒地保留下來,除了留給生物生存空間之外,也留給後代子孫永續的生存環境。

黃鼠狼小檔案

黃鼠狼又被稱為華南鼬鼠,為台灣特有亞種,在台灣主要出現在海拔1,000公尺以上,2006年時在關渡自然保留區中有捕獲的紀錄;黃鼠狼以鼠類、鳥類、鳥蛋、蛇類、蜥蜴類及大型昆蟲為主食;在陸域生態系中,體型小但是數量多的鼠類,常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是控制鼠類族群的重要掠食者之一,

活動訊息

荒野長期關注五股濕地生態園區,於每月的第四周星期日下午辦理免費生態導覽活動(下午3時起至5時止),邀請您一同造訪五股濕地生態園區,駐足欣賞大自然一齣齣精采的戲碼,詳情請參閱荒野保護協會官網資訊。

五股溼地保有大片的草地混雜著小片樹林
於二重疏洪道內發現被路殺的黃鼠狼
被路殺的黃鼠狼
自動相機拍攝到小黃腹鼠(夜間)
自動相機拍攝到黃鼠狼的身影(夜間)
自動相機拍攝到黃鼠狼正面照
自動相機拍攝到錢鼠的身影(夜間)
自動相機拍攝到保育類-黑眉錦蛇
影片連結:

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

五股溼地的豪雨與豪情─小組長日記

611日跨12日的午夜,雷聲伴著大雨,西南氣流伴著梅雨,密集的雨量降在北台灣、大台北地區……

天亮時,傳說中消失多年的台北湖變樣的出現……大台北地區多處成了水鄉,而我們位在疏洪道內、五股溼地的貨櫃屋教室和倉庫也湧進了黃泥水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2日的清早,兒子和不少民眾在淹水的馬路邊等公車,每個人還沒上車身上就已經濕了一半。這一段路面排水不良,每逢大雨就淹,見怪不怪;只是當我走進廚房,發現廚房外的巷子也泡在水裡時,才警覺到,昨晚的大雨應該不是普通的大而已……

接近中午,FB上發現一張動態照片,「這不是溼地教室前的停車場!不知道教室的情況如何?」拿起手機,立刻打電話向雨蒼詢問,結果,證實了所擔心的事情確實發生了。


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

五股溼地教室淹水與復原工作-雁子日記

  6/12台北地區因為下了豪大雨而停班停課,當天大雨來得太急太快,所以即使五股溼地教室旁有24小時值勤的保全,但當發現時大水已經淹到了70公分,最高時曾接近腰的高度,而我們教室的器材設備已經來不及搶救,前方停車場的汽車都泡在水水之中,等水退去時發現單眼相機、望遠鏡、單槍投影機、DV等貴重物品都入水待修或要直接報廢了,雖然損失慘重,但沒有人員受傷就算是幸運的了。

        大雨過後去溼地巡了一趟,有一塊四斑細蟌分佈的密集區域已找不到牠了,希望過幾天還能有水蠆羽化出來,其它區域除了自行車步道積了淤泥外,沒有太大的損傷


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

溼地輓歌

悲歌
據說在70年代,有一群五股國中的老師常站在高樓上俯看沼澤區,編織著岳陽樓與西湖的詩篇。
據說在70年代,總有一群黑鳶常在沼澤區飛翔。
據說在70年代,這裡群鷺飛揚,處處可見水鴨、漁人、扁舟。

       十幾年過去了,我走向這裡的荒山窮水,試圖找到鴻爪片鱗,但除了污黑的水流上方呼嘯而過的車聲,我聽不到任何的鶯音燕語。就在我低哼著五股沼澤悲歌時,總算在廢土堆積的山凹處找到一處清側的水澤。紅冠水雞漫步在鋪滿水芙蓉的池畔覓食;一群小水鴨、琵嘴鴨悠遊水塘間;四周的山黃麻及構樹躲藏著無數的白鷺鷥;荷田間殘葉枯枝,是豆娘嬉遊的樂園。但這塊原野樂園,二年後也因廢土入侵而淪陷了,悲歌竟成了輓歌。
輓歌
五股連接蘆洲的這片水域一直都是大台北邊緣的低地,早年逢雨必淹,56、57年間海水倒灌,形成一片不利耕作的廣大沼澤區。沼澤區內的水域每天隨著潮起潮落的脈動起伏著,因為去除了人為干預,這裡的生態環境逐漸轉換為水生動物的天堂。

        70年前後,這片水域占地約有85平方公里,這也是沼澤區生態最豐富的時期。根據朋友李建安提供的資料,67年在這個區域記錄的鳥種有84種4714隻;68年則有72種共約4040隻;75年有94種4805隻;76年後以每年減半的數量遞減,79年只記錄到30種470隻;86年僅有一筆記錄,鳥種有18種僅有109隻。 比對資料,黑鳶可以是五股沼澤生態榮枯的代表性鳥類,觀音山濃密的森林是牠們隱身的家園,五股沼澤是牠們活動覓食的處所。63年到69年之間,這裡經常可以看到20~50隻黑鳶在沼澤區活動,70年卻只記錄到一隻,此後除了75年在49筆記錄中有4筆記錄到三隻外,黑鳶就從五股消失了,不見了。推究原因,可能是觀音山濫墾濫葬,森林大量減少,加上沼澤區面積快速縮小,水質嚴重污染所致。
二重疏洪道
        70年政府為了解決水患及開發工業區,興築了二重疏洪道,其後廢土入侵使得沼澤面積極速縮小成2.26平方公里。堤防外圍的工業區污黑髒臭的廢水排入沼澤區,正式宣告它的死亡。失去了居住的家,沒有覓食的場所,黑鳶告別觀音山也是注定的結果。

其實五股沼澤由生到死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對待,一如台灣各地的濕地,即使幸運如關渡紅樹林沼澤區,在漫長的等待中,終於成立了自然公園,但它已不是70年代時常可見成千上萬的水鳥聚集的關渡沼澤。所不同的是關渡留存了一線生機,我相信自然的力量一定可以療傷止痛,恢復過往的景況,但五股沼澤已經死了,許多台灣原有的濕地也都死了。
  寫這首輓歌除了希望對這片沼澤的一種悼念,也期許這塊土地的子民也能留給現存台灣的荒野地生機,從此不再有輓歌響起。


~ 阿孝老師寫於2000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