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

五股溼地簡介

五股溼地(Wugu Wetland)位在臺灣新北市五股區,臺北盆地的西南區窪地(1),範圍包括二重疏洪道北端,北接關渡溼地,南至國道1號,東至疏洪一路(59),西以疏洪道左岸堤防為界,面積約177公頃,內有一條塭仔圳貫穿其中,部分區域受淡水河河口感潮影響,屬於人工溼地及小部分內陸自然溼地。經營建署評鑑為淡水河流域國家重要溼地的其中一塊子溼地,管理單位為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,認養單位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。

1900年至今,五股溼地的歷史變遷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:
1.          1960年之前-農耕時期
此時期,五股溼地是大臺北地區重要農耕地,盛產水稻、柑橘和芋頭,亦受到臺北盆地發展,人口密度逐漸增高,開發建設興起;而淡水河氾濫頻度漸增,開始逐步影響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 1960~1980-海水倒灌與溼地的形成
由於土地過度開發、地下水超抽和水利工程防洪措施等因素,導致塭仔圳沿岸地層下陷,也使得五股與蘆洲地區海水倒灌,良田盡失,因此形成「五股沼澤」。但意外的讓生物得到養息之所,使五股溼地成為當時台灣北部的兩大賞鳥點之一,同列台灣十二大濕地之一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 1980~2000-經濟起飛與環境破壞
此時,因「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初期實施計畫」闢建二重疏洪道,濕地內的居民被迫搬遷,人文歷史因而沒落消逝。環境仍持續劣化,主因來自五股工業區興建廢土填置和鄰近垃圾堆置的政策,致使五股沼澤面積嚴重縮減為一半,且上游林立的工廠排放廢水污染,溼地內土地恣意為私人栽種和使用,環境因此受到嚴重的破壞,生態浩劫應運而生。

4.          2000~2004-公園綠地化與五股溼地的保育運動
1997年至2001年,臺北縣政府進行二重疏洪道綠美化工程,計畫將整個二重疏洪道統一成為綠草皮、公園、球場等設施。工程導致溫仔圳下游河岸植被消失,溼地生態環境受到脅迫;在2002年,以荒野保護協會為首的民間團體遂自動組成「疏洪道生態保育聯盟」,發起五股溼地保育運動,「五股溼地生態園區」因此誕生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 2004~至今-荒野保護協會認養與經營管理
       2004年11月11日起,荒野保護協會正式向新北市市政府(台北縣縣政府)認養,執行環境教育與棲地維護管理工作,每三年一期,持續至今。



五股溼地位置圖(圖片修改自Google Map)

淡水河流域重要溼地(截取自內政部台內字第104080276號函公告)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